資本雜誌專訪:海外移民投資新形勢(轉載)
(摘錄)
新一代移民前景
香港住屋問題嚴峻,不但樓價「離地式」上升,而且居住空間狹少,新市鎮地區偏遠,二手轉賣限制等,令港人愈來愈難以接受香港的住屋環境,另外經濟、教育、民生等公眾議題上的爭拗,令「移民」議題再度成為近日媒體上常見的字眼。本刊於是特別訪問由一眾回流年青人開設的移民顧問公司JSG御海移民。JSG 執行董事林雅賢( Cindy)表示:「其實香港過去1年只有逾 7000港人移民海外,而過去5年之間的平均移民數字約莫維持在5 千至 8千人之間,可以說移民的趨勢會一直持續,不過與 90年代的移民潮相比其實仍然不足為道。」
雖然數字上來看並未構成真正的移民潮,但顧客的查詢仍然有上昇趨勢,尤其是對移民的熱門地點,她指出:「如英國、美國、加拿大及澳洲等熱門地,而近年亦多了顧客詢問東南亞的國
家,例如日本、菲律賓及泰國等等。背後的原因是年輕人在香港買磚頭始終比較貴,如果他們想做業主又有穩定的房產投資,他們就會將目光金錢轉移至海外物業,用以獲取穩定的回報。」
港人信心危機再現
本地調查機構「新世紀論壇」於上月初公佈對逾 1,600名年輕人的問卷調查結果,發現仍有多達 35%受訪者認同「年輕人應該先找人工較低的工作,以排隊輪候公屋」,雖然數字較過往下跌,但仍佔一定比例,對於置業信心,又有 67% 受訪者認為「愈來愈困難」;香港兒科醫學會及香港兒科基金上月亦公佈有關學童與家長學業健康的調查報告,在逾 1,300 位受訪問家庭當中,有高達 88%的家長認為,目前政府給予家長支援不足,另外又有 65%家長認為,現今兒童教育政策比九七前差。從樓價到教育,令更多新世代對社會衍生出無力感,從而思考移民的可能性。
JSG品牌經理梁曦民( Natalie)分析說:「近年移民的查詢客群當中,明顯有年輕化的趨勢。過往移民大軍當中,中產一直是主力,但以往可能是中產家庭待孩子大約到 13 至 15 歲左右,才會認真考慮移民,現在可能是未有孩子的年輕夫婦,或是單身人士,也會查詢移民的詳細情況。另外亦會有父母早就送了子女到海外就學,一方面子女在畢業後不欲回港工作,另一方面是父母子女在外地發展良好,就會打算移民海外。」
Natalie 又指出,在查詢的客群中亦有改變:「近年來查詢的客戶當中,有兩種客群顯著上升,分別是『教師』以及『IT技術人員』:前者可能是因為教育了解本港教育制度,覺得本地的教育出現某程度上的問題,如果他們有或打算有下一代,反而會希望子女未來不用在香港那麼辛苦, 從而考慮移民:至於IT技術人員,則因為不同國家均有『技術移民』方案,當中包括澳洲,只需要技能評定上『夠分』,即使未有受騁工作亦可以嘗試申請。」
置業移民vs投資移民
Natalie 解釋指,移民有非常多的方法,而按照需要付出的金錢可以劃分出難易度,其中如想要透過置業獲得公民身份則屬最難,其次則為投資移民及技術移民,再視乎客戶的背景而定:「其實現時世界上透過置業能獲得居住權的國家不多,如果要獲得公民權的話就更難。就目前而言,歐洲地區有葡萄牙、西班牙、希臘、馬爾他、塞浦路斯,亞洲地區則有韓國濟洲島及馬來西亞。尤其是歐洲地區較不富裕的國家,皆會歡迎投資者進駐,而獲得居留權以後,居留夠一定的年份,然後再經過當地各種的考核,達標的話便可以成為『公民』。」然後,上述方式未必如想象中簡單,她續道:「因為當地要求的居留時間可能達五年及七年以上,甚至更夠,期限結束後亦未必能夠重新再計算。」
創業移民的潛力
因此,就實際情況而言,成功移民的個案當中,「置業移民」會比較以中國內地客群為主,而其他地區的客群則以「創業移民」為主。Cindy根據她的經驗分析說:「因為當中涉及的金額較少,如英國近年推出了只需要 20 萬英鎊『企業家移民』,台灣地區投資移民的門檻更可能只需要十數萬。創業的內容方面,就要視乎不同國家的要求,有部份國家你只需要開設鋪位即可,而另外有部份國家,則會要求你從事與你本身背景相近的行業,用來審核你的申請。」